谱元法数值模拟约束结构内炸药中应力波的传播

黄彬彬 张旭 谭多望

孙磊, 罗坤, 刘兵, 韩俏怡, 王小雨, 梁子太, 赵智胜. 金属性硅同素异形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高压物理学报, 2019, 33(2): 020103. doi: 10.11858/gywlxb.20190705
引用本文: 黄彬彬, 张旭, 谭多望. 谱元法数值模拟约束结构内炸药中应力波的传播[J]. 高压物理学报, 2014, 28(6): 716-722. doi: 10.11858/gywlxb.2014.06.012
SUN Lei, LUO Kun, LIU Bing, HAN Qiaoyi, WANG Xiaoyu, LIANG Zitai, ZHAO Zhisheng.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s on Metallic Silicon Allotropes[J]. Chinese Journal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 2019, 33(2): 020103. doi: 10.11858/gywlxb.20190705
Citation: HUANG Bin-Bin, ZHANG Xu, TAN Duo-Wang. Simulation of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n Constrained Explosives Based upon a Spectral-Element Method[J]. Chinese Journal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 2014, 28(6): 716-722. doi: 10.11858/gywlxb.2014.06.012

谱元法数值模拟约束结构内炸药中应力波的传播

doi: 10.11858/gywlxb.2014.06.012
基金项目: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9140C670401120C67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黄彬彬(1989—), 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炸药安定性研究.E-mail:2006ustc@gmail.com

  • 中图分类号: O389;TJ410

Simulation of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in Constrained Explosives Based upon a Spectral-Element Method

  • 摘要: 针对高速侵彻类战斗部在侵彻过程中的装药安定性以及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性问题,对约束结构内炸药在冲击加载下的应力波传播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计算了不同侵彻速度下弹体的冲击响应函数,并将具有高精度和低耗散特点的谱元法应用于约束结构内凝聚炸药中的应力波传播模拟;考虑炸药-金属界面的动摩擦特性,计算了冲击加载下由动摩擦引起的装药-壳体界面温升,以及装药内部的塑性功积累。成功地将谱元法应用于凝聚炸药中应力波传播过程的模拟,模拟结果对更准确地评估热点生成机制,以及进行装药安定性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 目前,国内武装贩毒、劫持人质、抢劫银行等严重武装犯罪以及恐怖活动均不断出现。为应对这些危险的武装犯罪事件,需要一些停止作用大、侵彻力低的武器装备,以求能形成较高的制止犯罪能力。而我国目前主要的警用武器装备均存在枪弹的穿透力太大,导致停止作用不足的缺点。国外警方在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都会使用特制的低侵彻手枪弹头[1]。Kneubuehl等[2]在试验中发现,将美国M193步枪弹的撞击速度提升到750 m/s以上时,弹体在软介质中会破碎,从而达到低侵彻的效果。美国温彻斯特公司生产的“黑爪”弹,其弹体为纯黑色,射入目标后被甲会均匀地向后翻开成6瓣,就像6个带有倒钩的爪子,弹头直径最终可膨胀至口径的两倍左右。近几年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低侵彻枪弹的研究意义。李晓杰等[3]对国产5.8 mm口径手枪弹头进行改进,提出了新式的软尖弹和空尖弹,并与标准弹对比,使用ANSYS/LS-DYNA进行弹丸入水的数值仿真,得到3种弹型的速度、位移曲线,以及子弹入水产生的瞬时空腔,结果表明,空尖弹具有良好的低侵彻性能。金永喜等[4]提出了子弹在软目标介质内的翻滚模型,证明弹丸翻滚时产生的离心力能使子弹在撞击目标过程中头部发生破碎,从而使其侵彻深度得到明显的降低,并通过与制式枪弹的实验对比进行了论证。尽管近几年我国开始对低侵彻枪弹进行相关研究,但都仅局限在仿真或者理论的基础上,相关的实验验证少之又少,因此,本工作通过实验与仿真相结合,对低侵彻枪弹做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创伤弹道学[5],子弹在撞击目标介质过程中,弹头的翻转、变形、破碎都能使弹头的能量更快地向介质传递。本工作研究一种空心开花型低侵彻弹。该弹击中目标后弹体头部会向外开裂,利用子弹头部在侵彻过程中产生的大变形,实现子弹的高能量传递性,使开花弹在低速侵彻下初速低、子弹头部变形小、侵彻阻力低,而在高速侵彻下初速高、子弹头部变形大、侵彻阻力高,最终达到开花弹在低速和高速侵彻条件下,侵彻深度始终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的目标。因此,该空心开花型低侵彻弹无论近距离还是远距离击中目标,都不会将其射穿,具备良好的低侵彻性能。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只会制止犯罪人员而不会穿透目标误伤群众。

    鉴于生物组织的复杂性,采用水介质模拟生物组织。因为大多数生物组织含水80%左右,其密度与水相近,而且水具有均匀、透明、便于直接观察的特点。以5.8 mm口径弹道枪作为发射平台进行弹体侵彻水介质实验,实验现场布置如图 1所示,通过装药量控制弹体着靶速度,用锡箔靶和双通道测试仪测量速度。

    图  1  实验现场
    Figure  1.  Experiment set-up

    实验中空心开花型低侵彻弹的直径为5.8 mm,长径比为5,质量为5.6 g,弹丸头部开有矩形槽,边长为2 mm,凹槽边界上沿轴向设有预开槽,如图 2所示。

    图  2  实验用开花弹
    Figure  2.  Shrapnel of experiment

    通过改变子弹的装药量,得到开花弹在撞击速度为408、501、610、702、814 m/s下弹丸头部的变形情况,实验结果如表 1所示。从表 1中可以看出,开花弹入射水箱后,弹体头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这是由于开花弹在侵彻靶体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侵彻阻力,产生沿弹体轴向的剪切力,弹丸头部发生变形,由于弹头开有矩形凹槽,在矩形槽的轴向边界处会产生相应的拉应力,拉应力使凹槽不断向外膨胀,达到弹体材料的抗拉强度后,弹头沿矩形槽边界断裂,开裂成4瓣,断裂的部分在水的阻力作用下向后翻转,最后呈“花瓣状”。

    表  1  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results
    Experiment Simulation
    Velocity/(m·s-1) Results Velocity/(m·s-1) Results
    408 400
    501 500
    610 600
    702 700
    814 8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比表 1可知,弹丸头部的变形程度与子弹撞击速度有关。在408 m/s较低速度下入水时,弹丸头部部分开裂,矩形槽沿径向略微膨胀。子弹以501~610 m/s速度入水时,弹丸头部开裂成4瓣并伴有外翻现象,但头部凹槽未开裂完全,仍有清晰的孔洞,此时弹丸头部最大横截面处直径为弹体直径的2倍。子弹以702~814 m/s速度入水时,弹头沿矩形槽轴向边界完全开裂成“花瓣状”,且凹槽完全消失,此时弹丸头部最大横截面处直径达到弹体直径的2.4倍。因此,开花弹在低速入射时,初速低,侵彻阻力较小,弹头变形小;在高速入射时,初速高,侵彻阻力大,弹头变形大。

    弹头入水的模型如图 3所示。弹头在空气中,空气和水的边界采用无反射边界,空气和水的接触面采用共节点方式。

    图  3  弹头入水的有限元模型
    Figure  3.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projectilepenetrating into water

    弹头由紫铜构成,保证了弹体材料的一致性。在算法的选择上:铜选用Lagrange算法,空气和水选用欧拉算法,弹头和水之间采用耦合算法[6]。在材料模型的选择上:空气和水采用LS-DYNA提供的MAT_NULL流体模型;紫铜选用Johnson-Cook材料模型,这种本构方程考虑了高速下的应变率效应和温度效应,适用于高速下的流固耦合。在状态方程的选择上:紫铜、空气和水都采用Grüneisen状态方程[5-7]

    使用LS-DYNA软件可以较理想地模拟开花弹的入水过程,图 4为开花弹撞击水介质时弹头的变形过程。从图 4中可以看出,开花弹撞击水介质后,弹头在侵彻阻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并沿着矩形槽发生开裂,最后以花瓣状弹头继续运动。

    图  4  弹头入水的变形过程
    Figure  4.  Deformation process of projectilepenetrating into water

    通过模拟开花弹的入水过程,得到开花弹以不同速度撞击水介质后稳定侵彻阶段的弹体变形图,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如表 1所示。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实验中弹体变形情况基本吻合。开花弹在较低速撞击下,弹头轻微变形,矩形槽口向外扩张,但未达到开裂的程度,这是因为此时开花弹受到的侵彻阻力过小,弹头矩形槽轴向边界产生的拉应力未达到弹体材料的抗拉强度,无法使弹头开裂。开花弹以600 m/s速度撞击水靶时,弹头受到的拉应力达到一定强度,使头部沿槽口开裂,但从表 1中可以看出,此时弹丸头部未完全开裂,这是由于子弹的撞击速度仍然不足,达不到子弹需要的侵彻阻力。进一步提高开花弹的侵彻速度,在700 m/s速度撞击下,侵彻阻力较大,弹头完全开裂成4瓣,矩形槽消失。

    表 2是开花弹在不同入射速度下弹丸头部最大直径的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的对比,其中:Dmax为弹丸头部最大直径,Dmax是其平均值。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开花弹速度低于500 m/s时,弹丸头部变形较小;速度为500 m/s时,弹丸头部最大直径为弹体直径的1.2倍;子弹速度为600 m/s时,弹头变形较大,弹丸头部最大直径为弹体直径的2倍;子弹速度达到700 m/s时,开花弹弹头开裂完全,变形达到极限,弹丸头部最大直径为弹体直径的2.4倍。弹头变形程度与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数值仿真可以较理想地模拟开花弹的入水过程。

    表  2  不同速度入水的弹丸头部变形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deformation of projectiles entering water at different velocities
    Experiment Simulation
    Velocity/(m·s-1) Dmax/mm Dmax/mm Velocity/(m·s-1) Dmax/mm
    408 5.10,5.08 5.090 400 5.18
    501 6.71,6.79 6.750 500 6.82
    610 11.30,11.23 11.265 600 11.48
    702 13.82,13.80 13.810 700 13.83
    814 13.81,13.81 13.810 800 13.8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5为开花弹在不同速度下撞击水介质的速度衰减曲线,开花弹从空气中射入水后,速度开始降低。从图 5中可以看出,子弹的入射速度越高,速度衰减越明显。在400和500 m/s速度下,子弹速度衰减得比较缓慢,说明低速条件下开花弹头部未发生开裂,变形较小,子弹受到的侵彻阻力低,1 ms后子弹速度分别为182.13和143.58 m/s;600 m/s速度下,子弹速度衰减的速率有所提高,此时开花弹头部已开裂,但仍未变形完全,1 ms后子弹速度为106.36 m/s;700和800 m/s侵彻速度下,开花弹速度衰减十分明显,说明弹体头部完全开裂成“花瓣状”,与水的接触面增大,侵彻阻力高,1 ms后子弹速度分别降低到87.74和75.78 m/s。可以看出,开花弹的入射速度越高,1 ms后子弹的速度反而越低。这是因为开花弹低速入射时,弹头开裂程度小,侵彻过程中弹体最大横截面积小,与水的接触面小,受到的侵彻阻力低,因此速度衰减得较缓慢;随着入射速度的提高,弹头变形增大,与水的接触面增大,开花弹受到的侵彻阻力较大,导致速度衰减得更快。说明开花弹弹头开裂变形对提高子弹的侵彻阻力、降低子弹的速度起很大作用。

    图  5  速度衰减曲线
    Figure  5.  Velocity attenuation curve

    图 6为开花弹在不同速度下撞击水介质的位移曲线。从图 6中可以看出:开花弹以400 m/s入射时,1 ms内在水中的位移是22.13 cm;以500 m/s入射时位移有所增加,达到23.55 cm。这是因为子弹的初速增大,动能变大,而开花弹以500 m/s速度撞击水介质时弹体头部变形很小,矩形槽口发生略微扩张,达不到增大与水的接触面,进而增大侵彻阻力的目的,所以在水中的侵彻深度有所增加。开花弹以600、700和800 m/s速度撞击水介质时,1 ms内在水中的位移分别为20.36、20.55和19.95 cm,高速撞击下子弹在水中的位移明显低于低速撞击下的位移,这是因为开花弹在较高速度下撞击水介质时,弹头发生开裂变形,呈花瓣状,弹体的最大横截面积提高1~2倍,增大了子弹撞击过程中与水的接触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子弹在水中受到的侵彻阻力,降低子弹的运动速度,使子弹在高速入射条件下的位移比低速入射时更低。不同速度入射下1 ms后子弹的位移都在20~24 cm范围内,由此可以说明开花弹具有良好的低侵彻特性。

    图  6  位移衰减曲线
    Figure  6.  Displacement attenuation curve

    对开花型低侵彻弹进行了不同速度侵彻水介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开花弹以500 m/s以下低速撞击时,弹丸头部变形较小,弹形保持良好,稳定侵彻阶段弹头最大直径为弹体直径的1.0~1.2倍;以501~610 m/s中速撞击时,弹头发生开裂,但未变形完全,弹头最大直径达到弹体直径的2倍,受到的侵彻阻力较大;以702~814 m/s高速撞击时,弹头完全开裂,呈花瓣状,弹头最大直径达到弹体直径的2.4倍,受到的侵彻阻力最大。利用LS-DYNA软件模拟开花弹在不同速度下的入水过程,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数值仿真可以较理想地模拟开花弹的入水过程;得到了子弹的速度衰减曲线和位移曲线,表明开花弹弹头开裂变形对提高子弹的侵彻阻力、降低子弹速度起很大作用,证明开花弹具有良好的低侵彻特性。

  • 图  弹体示意图

    Figure  1.  Sketch of the missile body

    图  冲击载荷-时间函数

    Figure  2.  Impulsive load-time function

    图  装药模型网格划分

    Figure  3.  Meshing (Element size:2 mm×2 mm)

    图  沿x轴轴向速度分布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axial velocity along x axis

    图  应力波波阵面轨迹

    Figure  5.  Propagation path of stress wave front with different element sizes

    图  装药-壳体界面的温度分布

    Figure  6.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on the charge-shell interface with different penetration velocities

    图  装药-壳体界面温度分布

    Figure  7.  Variation of plastic energy and temperature with time

    表  1  炸药的部分物化参数[6]

    Table  1.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explosive[6]

    Material Density/(g/cm3) Cp/[J/kg·K)] C1/(km/s) C2/(km/s) Fr
    PBX 1.840 4 727.92 2.900 1.570 0.34
    Note:Cp-Specific heat at constant pressure, C1-Elastic longitude wave velocity, C2-Elastic transverse wave velocity, Fr-Dynamic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explosive and the steel.
    下载: 导出CSV
  • [1] 何涛.动能弹在不同材料靶体中的侵彻行为研究[D].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42-43.

    He T. A Study on the penetration of projectiles into targets made of various materials[D].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7: 42-43. (in Chinese)
    [2] 张旭, 曹仁义, 谭多望.高超音速侵彻混凝土过程中侵彻弹体装药塑性安定性分析[J].含能材料, 2011, 19(6): 709-714.

    Zhang X, Cao R Y, Tan D W. Plastic charge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personic projectile during penetration of concrete targets[J]. 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2011, 19(6): 709-714. (in Chinese)
    [3] 张旭, 曹仁义, 谭多望.超音速侵彻混凝土过程中装药安定性结构设计的动摩擦理论分析[J].高压物理学报, 2012, 26(1): 63-68.

    Zhang X, Cao R Y, Tan D W. A dynamic friction analysis method of charge survivability during supersonic penetration of concrete targets[J]. Chinese Journal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 2012, 26(1): 63-68. (in Chinese)
    [4] 李德聪, 陈力, 丁雁生.装药弹体侵彻混凝土厚靶中的炸药摩擦起爆模型[J].爆炸与冲击, 2009, 29(1): 13-17.

    Li D C, Chen L, Ding Y S. Friction initiation model of explosive charge during penetration of concrete targets[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09, 29(1): 13-17. (in Chinese)
    [5] Komatitsch D, Barnes C, Tromp J. Simulation of anisotropic wave propagation based upon a spectral element method[J]. Geophysics, 2000, 65(4): 1251-1260. doi: 10.1190/1.1444816
    [6] Dobratz B M, Crawford P C.化学炸药及炸药模拟材料性能[M].陈颂汾, 译.绵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2004.

    Dobratz B M, Crawford P C. LLNL Handbook of Chemical Explosives and Explosive Simulants[M]. Translated by Chen S F. Mianya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Materials, CAEP, 2004. (in Chinese)
    [7] 林文洲, 洪滔.高能炸药摩擦感度理论初步研究[J].含能材料, 2007, 15(1): 12-15.

    Lin W Z, Hong T.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friction sensitivity of high explosive[J]. 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2007, 15(1): 12-15. (in Chinese)
  • 加载中
图(7)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686
  • HTML全文浏览量:  2123
  • PDF下载量:  26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11-19
  • 修回日期:  2013-01-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