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金属的冲击波温度测量(Ⅳ)三层介质模型及其应用
谭华, 戴诚达
2000, 14(2): 81-91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1
PDF (734)
摘要:
重点讨论了非理想界面对利用辐射法测量金属的冲击波温度的影响,建立并给出了三层介质模型的热传导方程的普适解析解,分别将该解析解应用于块状金属样品的冲击波温度测量、热阻模型以及利用对称夹心装置测量蓝宝石单晶的高压热传导问题;重点研究和讨论了利用块状样品进行金属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原理和可能性,以及在利用块状样品进行金属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时实验装置设计应该满足的要求。三层介质模型的分析表明:只要块状样品与透明窗口之间的间隙尺度小于1.0 m(最好小于0.5 m),则样品/窗口界面的温度在大约几十纳秒的时间内即可从尖峰温度衰减到与理想界面温度相当接近的值。根据样品/窗口界面的这一热弛豫特性,可以直接利用块状金属样品测量冲击波温度而不必采用镀膜技术。给出了利用块状铁陨石样品和单晶蓝宝石(Al2O3)窗口进行冲击波温度测量的初步实验结果,与三层介质模型的预期结果符合得很好。
非线性光学晶体的高压拉曼散射研究
申泽骧
2000, 14(2): 92-98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2
PDF (617)
摘要:
报道了高压下非线性光学晶体KNbO3(KN),KIO3(KI)和KTiOAsO4(KTA)的Raman散射研究结果,压力引起的Raman光谱非常丰富,在所有的样品中都观察到了压致相变。另外,在KN晶体中发现了非常强的压致振动耦合现象及高压非晶相。对于KTA,建立了Raman光谱变化与其倍频效率随压力提高之间的可能联系。在22 GPa以上,KI晶体的基本组成集团可能由IO3变为IO6。
DDT管材料对颗粒状RDX床燃烧转爆轰(DDT)影响的实验研究
赵同虎, 张寿齐, 张新彦, 赵锋, 何智
2000, 14(2): 99-10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3
PDF (734)
摘要:
采用盖帽探针、离子探针实验研究了点火药点燃时,DDT管材料变化(钢和铝)对颗粒状RDX床的燃烧转爆轰的影响。
La1-xNaxTiO3的高压高温合成及谱学研究
苗继鹏, 李莉萍, 吕哲, 车裕禄, 宋彦彬, 路大勇, 许大鹏, 刘宏建, 苏文辉, 郑荧光
2000, 14(2): 105-110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4
PDF (643)
摘要:
利用高压高温合成方法合成了具有混合价态的钙钛矿氧化物La1-xNaxTiO3。XRD测量表明,样品为畸变的立方钙钛矿结构,晶胞体积随x的增加而减小。XPS和EPR表明,x=0.3,0.4样品中的Ti离子为+3、+4混合价,并且存在A位离子空位。IR测量表明,Ti-O键伸缩振动频率随x增加而增加。高压高温可以改变Ti离子的价态。
用气相沉积方法在低气压下制备BN的高压相:E-BN、c-BN、w-BN
朱品文, 赵永年, 邹广田, 何志
2000, 14(2): 111-11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5
PDF (696)
摘要:
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得到了低应力立方氮化硼薄膜。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薄膜具有很好的附着力,且含有少量的E-BN和w-BN。电子衍射谱表明薄膜表层是纯立方相。同时利用此方法得到了E-BN薄膜。认为在薄膜生长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个从E-BN到c-BN的相转变过程。
用STA模型计算Au等离子体的不透明度
杨向东, 程新路, 孟川民, 杨莉, 王藩侯
2000, 14(2): 115-118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6
PDF (849)
摘要:
在局部热动平衡条件下,用STA(超组态跃迁阵)模型探索研究和计算Au等离子体在一定温度和密度下的跃迁阵的参数,并用来计算冲击压缩下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
高温高压下纳米金刚石粉的特性研究
文潮, 周刚, 郝兆印, 孙德玉, 李迅, 刘晓新, 石小峰, 霍宏发
2000, 14(2): 119-12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7
PDF (672)
摘要:
研究了炸药爆轰合成的纳米金刚石粉在高温(约1 600 K)、高压(5.2 GPa)条件下的行为。将纳米金刚石粉与粉末合金(Ni70Mn25Co5、100#)混合、压制成圆片,与合金片 (Ni70Mn25Co5)和人造石墨片一起交替放入高温高压合成腔体内,进行高温高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纳米金刚石粉不能长大,反而石墨化了;在相同的高压和保温时间条件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纳米金刚石粉的石墨化程度减弱,纳米金刚石粉的纳米颗粒长大,可长成0.1 mm尺寸的金刚石颗粒(温度为1 070 K左右)。而在此条件下,人造石墨不能合成金刚石,一般金刚石晶体要变成石墨相。这进一步表明,纳米金刚石颗粒表面的活性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长成较大颗粒的金刚石。
矿物流场冲击与极性吸附作用产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董发勤, 宋功宝, 万朴, 彭同江, 李平, 李国武, 冯启明
2000, 14(2): 125-132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8
PDF (712)
摘要:
在马赫数M3冲击作用下和偶极矩大于或等于2.0极性分子的表面吸附作用条件下,对比了7种重要矿物微粒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及其变化,分析了7种矿物微粒的力学-结构效应以及表面基团的转化过程。
研究简报
介质初始密度对波阵面辐射特性的影响
洪延姬, 谭华, 金星
2000, 14(2): 133-138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09
PDF (695)
摘要:
通过一维辐射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仔细研究了工作介质的初始密度对在氖中传播的强冲击波的波阵面辐射特性、波阵面亮度温度谱分布的作用。证明对于不同强度的冲击波,工作介质选用不同的初始密度,对其中传播的强冲击波波阵面辐射能力的提高是比较有效的。
超高速发射装置的数值模拟
林绍明, 徐南仙, 陈栋泉
2000, 14(2): 139-145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0
PDF (682)
摘要:
应用二维Lagrangian有限元程序EPFT101对超高速发射装置作数值模拟设计。对速度超过10 km/s的发射飞片作了系统研究。为防止飞片的破碎和熔化,采用密度梯度结构装置冲击固定飞片,为使固定飞片达到最大的可能发射速度,采用了筒的延伸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优化了超高速发射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当密度梯度结构装置的初始冲击速度为5.8 km/s(或6.0 km/s)时,1.063 g钛合金飞片的速度可达到10 km/s以上。飞片的纵横比为0.3。
0.35 m激光驱动冲击波的实验测量
江少恩, 李文洪, 丁永坤, 刘永刚
2000, 14(2): 146-150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1
PDF (798)
摘要:
采用波长为0.35 m的高功率激光脉冲聚焦辐照楔形铝靶,用光学条纹相机观测靶背面冲击波加热发光的特性。并对冲击波压力的定标关系和楔形样品冲击波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测量的冲击压力与定标公式的结果较为接近。
激波诱导的液滴变形和破碎
陆守香, 秦友花
2000, 14(2): 151-154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2
PDF (806)
摘要:
建立液滴变形与破碎的模型,提出初始雾化时间概念,由此分析激波后液滴变形和破碎雾化的特征。液滴变形率、完全破碎时间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冲击状态下仍透明材料的冲击温度测量
胡金彪, 唐志平, 谭华
2000, 14(2): 155-160 . doi: 10.11858/gywlxb.2000.02.013
PDF (702)
摘要:
在对冲击作用下界面热传导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透明材料前加一高发射率特殊填层材料,通过其与透明材料的热平衡温度来确定透明材料的冲击温度的测量方法,并对氯化钠单晶在41 GPa压力下的冲击温度进行了测量。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测量透明材料的冲击温度是可行的。